再耗下去国家就垮了,乌克兰蒸发了上千万人口,战后重建都够呛?
炮火轰鸣中,乌克兰正经历一场比战线后退更致命的危机——人口基础的极速崩塌。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,而是一个国家未来生存能力的被掏空。三年战火,数以千万计的人口蒸发,从战前的衰退到如今的急剧锐减,乌克兰正面临前所未有的“空心化”困境。即使外部援助能暂时支撑经济表象,但失去大量人口,特别是青壮年和技术人才,谁来重建破碎的家园?
危机并非始于战火
许多人将乌克兰的人口困境归咎于战火,但这并非全貌。早在硝烟弥漫之前,危机已悄然潜伏。苏联解体之初,乌克兰曾拥有超过5200万人口,在东欧堪称人口大国,本应为国家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基础。
然而,现实却偏离了轨道。从1991年独立到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,二十余年间,乌克兰人口减少了近900万,降至约4300万。究其根源,在于经济转型步履维艰。
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并不顺利,老工业基地荣光不再,新兴产业未能有效接续,导致企业倒闭、失业率攀升,民众生活拮据。
经济压力直接抑制了生育意愿。年轻人面对黯淡的国内前景和高昂的育儿成本,选择不生或少生。到2021年,乌克兰平均每名妇女生育子女数仅为1.22,远低于维持人口规模所需的2.1。社会观念的变迁,如晚婚晚育、丁克家庭增多,也进一步拉低了本已低迷的出生率。
同时,人口外流成为另一个失血点。国内就业机会匮乏、薪资水平低下,促使大量乌克兰人向西迁移,前往波兰、德国等欧洲国家寻找工作和更好的生活。这种持续的、渐进式的人口流失,早已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国家的人口根基。因此,2022年的战火,更像是引爆了早已积蓄的危机。
炮火下的锐减与经济的韧性幻象
2022年2月爆发的全面战争,对乌克兰人口造成了灾难性冲击。昔日的慢性流失,瞬间转变为急剧崩塌。持续三年的战事过后,乌克兰实际控制下的人口还剩多少?
各类机构给出的数据不尽相同,但无一不指向严峻的现实。战争初期,数以千万计的民众逃离家园,其中超过800万难民涌入欧洲邻国,主体是妇女、儿童和老人。另有数百万人在国内流离失所。
战场上的伤亡同样惊人即便按照乌克兰官方相对保守的数字,加上难以精确统计的平民伤亡,以及战争状态下急剧恶化的出生率和死亡率。
综合估算,当前乌克兰政府实际控制的人口可能在3100万左右,一些悲观分析甚至认为已跌破2500万。短短三年,一个国家的人口凭空蒸发上千万,其惨烈程度不言而喻。
然而,在人口锐减、国土破碎的背景下,经济层面却呈现出某些看似矛盾的脉动。2022年,乌克兰GDP暴跌近30%。
谁知到了2024年,世界银行预测其GDP竟能增长3.2%。而另一边,遭受西方逾万项制裁、巨额外汇储备被冻结的俄罗斯,在2022年GDP萎缩2.1%之后,2024年的预期增长同样是3.2%。
这种现象背后,并非“越打越有钱”的奇迹。乌克兰经济未完全崩溃,甚至显露增长迹象,主要依赖外部“输血”。欧盟、美国等提供了数百亿美元的财政援助,未来数年仍有巨额承诺。这笔资金暂时稳住了财政,并帮助抑制了通胀。
同时,其国防工业在压力下有所恢复,部分粮食出口得以重启,加上较高的数字化水平和银行系统在政府干预下维持运转,共同支撑着经济局面。在基辅等远离前线的城市,生活甚至呈现出某种“常态”。
俄罗斯方面,则凭借其雄厚的能源、粮食等资源禀赋,在制裁下维持了经济的相对稳定。通过强制结汇、提高利率、要求“不友好国家”用卢布结算天然气等强硬措施,俄央行一度稳住了卢布汇率。
西方企业撤离留下的市场空间,也为本土企业提供了机遇。尽管边境城市时常遭受袭击,但在莫斯科等核心地区,社会运转大体正常,失业率也控制在低位。
普京甚至在国情咨文中宣称,按购买力平价计算,俄经济总量已居欧洲第一,增长主要由非资源部门贡献。这种前线战事胶着、后方经济显现“韧性”的反差,在冲突双方都存在。
“空心化”困局:谁来重建,谁又能支撑?
经济数据上的些许“暖意”,远不足以掩盖战争对乌克兰造成的最深层创伤——人口结构的崩塌和人才的灾难性流失,即“空心化”危机。
大量青壮年男性在战场上消耗,而构成难民主体的,恰恰是妇女、儿童以及拥有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。
目前的乌克兰,劳动力缺口极为庞大。据估计,实际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口可能仅有数百万,却要负担远超此数量的老弱病残及政府雇员。如此结构失衡,莫说经济发展,就连维持社会基本运转也变得异常艰难。
战争终有结束的一天,但满目疮痍的家园由谁来重建?数千亿美元的重建资金从何而来?即使国际援助能够到位,重建所必需的工程师、医生、教师、技术工人等关键人才大量流失海外,他们是否愿意、又何时能够回归?
况且,他们归来面对的,很可能是一个背负着巨额债务的国家。这对一个人口锐减、百废待兴的经济体而言,负担沉重。
俄罗斯虽然同样面对人口老龄化、部分人才外流等挑战,但其超过1.4亿的人口基数、较高的整体教育水平以及在战争背景下被强化的民族凝聚力,为其提供了相对更强的抗压能力和社会稳定性。这也是俄罗斯虽受严厉制裁,国内社会秩序却未发生根本性动摇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不过,俄罗斯在尖端科技创新方面的相对滞后也是其长期隐忧,政府也已意识到这一点,并开始强调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人才培养。
人心思定,路在何方?
面对迫在眉睫的人口危机,乌克兰政府并非毫无作为。当局推出了一些旨在吸引民众回流或安居的政策,例如为国内居民提供优惠住房抵押贷款,为伤残退伍军人提供创业基金以助其融入社会。
这些举措用意良善,但在残酷的战争现实和外部世界相对安稳的生活面前,其效果恐怕有限。毕竟,对于流离失所的民众而言,安全感和对未来的稳定预期,才是决定是否回归、能否安心生活的根本前提。
